昨日言及文人,不觉对某些传唱千古的茶诗激赏起来。
最出名的茶诗当推唐代卢仝的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,中有一段绝妙佳句:一碗喉吻润,两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唯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灵。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早些年对旧体诗词兴趣不如现在浓,一般不会翻阅诗本,我是在茶礼盒上见到这样的语段的。但那时也不解:何以七碗便吃不得了?
吃茶当于宁静寂谧之时,可以独酌,可以对饮,也宜三人同啜,谈笑风生。吃茶能吃出淡薄的心境,倘或你浮躁烦闷了,你失意凄苦了,你抑郁不平了,来碗香茶当可以消解之。那么,诗人端起茶碗,开始了于天、人、道、茶四者之间的求索之旅。
茶可以解渴,故一碗入喉便使喉咙滋润舒爽。曾经与人探讨过喝茶之时,身上哪个器官最为舒服,友人一时哑然,我答是喉咙。我当是俗人了,我喜爱喝茶的初衷便是茶使我的喉咙无比舒畅。每餐吃完,总觉得喉头腻得难受,需要有一盅茶来消解,待茶轻轻淌过之后,顿觉神清气闲的,美妙无比。第二碗茶的时候,人已从腻得难受的感觉中逃脱,茶流进心里,此刻当是一个人了,有种寂寥难抑的苦闷,这碗茶来得及时,于暖意中领会妙谛,则孤闷自消。第三碗茶已经流进肠胃,本来枯肠辘辘,辗转无思的,这一滋润便是洋洋洒洒五千卷文字。文人的学问,想必可以于茶悟中大有进益。第四碗茶莫不是太烫了,人微微有些汗,而流汗时毛孔舒张,身体中蕴藏的不平与不快便瞬间通过毛孔逃逸出来。韩愈说过“不平则鸣”,此时看来当是“不平则茗”了。茶使人消灭一切虚妄之心,尘世间俗念皆可抛弃,不平事便不再羁绊,你只觉生活是快乐的。第五碗茶已渗透肌骨,血液流畅,精神越发清朗。至第六碗茶,人于一切俗世、俗念中解脱,飘飘然而有羽化登仙之感。卢仝是一位有道家倾向的诗人,这大概得益于唐代道教的盛行,于是他可以在他的诗里抒发自己对道的理解和向往,以及对生命的思索。他便出神入化了,最终“与鬼神通”。道家中的鬼神可以理解人生的真谛,是对生命和万物的大悟,能够“与鬼神通”便是道子的最高境界,则此刻还要喝第七碗茶么?当是吃不得了。人已羽化升腾而去,两腋习习的长风托着他遨游宇宙,或者“上穷碧落下黄泉”,或者仙山海岛无处寻,总之他的精神已万古长存了。
道家主张养生,崇尚自然,追求天人合一,他们的精神境界当是最浪漫的了,茶便可以成为他们最大的人生寄托。卢诗中从肉体的“喉吻润”到精神的“通仙灵”,让人又一次燃起对道家思想的向往。我最喜爱道家之说,因为他们浪漫、无为,追求本真,则于此诗中又有一大觉了。诗人即我,我即诗人!庄周梦蝶而不辨物我,我则赏茶而忘乎真幻,我爱收获此种浪漫也。
第三日,茶中悟道!
(注:本文为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!)